人员定位终端正通过多技术融合与创新,实现从单一高精度定位向全场景覆盖的跨越式发展。以下从技术路径、行业应用和未来趋势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厘米级定位:技术突破与核心支撑
- UWB技术:厘米级定位的“黄金标准”
- 原理:通过发射纳秒级非正弦脉冲信号,时间分辨率达纳秒级,动态跟随误差控制在±3cm(蓝牙/WiFi误差>1米)。
- 优势:
- 物理穿透性:3.1-10.6GHz超宽频谱可穿透金属箱体、混凝土墙,多径环境下误差仍<10cm;
- 安全性:信号功率低于环境噪声,结合动态加密技术,有效阻断黑客中继攻击;
- 实时性:ToF(飞行时间)算法实时计算信号往返时间差,支持AGV小车集群编队、行李箱精准跟随等场景。
- 案例:
- 小米通过UWB技术实现行李箱在机场人流中自主避障;
- 飞睿智能FS100芯片(7×7mm)集成射频前端+基带处理器+天线,纽扣电池驱动连续运行20小时,支持-40℃~85℃宽温环境。
- 北斗高精度定位:地基增强系统赋能
- 基础设施:全国建立超1800个地基增强站,与北斗卫星组成“天地上一张网”,实现厘米级定位服务全覆盖。
- 应用场景:
- 自动驾驶:43家整车厂商使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占据自动驾驶汽车行业超50%市场份额;
- 工业物联网:铁路、公路、桥梁等领域数以万计的设备接入,提升作业效率;
- 消费级市场:预计未来3年,手机、单车、可穿戴设备等终端将普及北斗高精度定位。
- RFID技术:低成本厘米级定位新路径
- 创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TaGroup技术,通过并发扫描RFID标签、构建位置关系时空图模型,实现3秒内对上百个标签的厘米级相对位置估计。
- 优势:
- 成本低:相比DGNSS和RTK技术,无需复杂解算过程和多个参考站;
- 易部署:适用于医疗设备追踪、智能货架管理等大规模场景。
二、全场景覆盖:多技术融合与场景化创新

- GNSS+惯导+5G:复杂环境下的稳定定位
- 典型案例:合众思壮旗下吉欧电子推出高精度组合导航终端IGV10,采用双天线设计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内置MEMS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在城市峡谷、园区等卫星信号遮挡场景中仍保持厘米级精度。
- 应用场景:
- 港口码头:结合惯导算法实现车辆停放、装卸作业的厘米级定位,提升调度效率30%以上;
- 无人清扫车: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车载定位终端”实现路径规划与动态避障,内置惯导保证楼宇通道等信号中断区域的轨迹连续性。
- UWB+AI:从定位到智能决策的升级
- 技术融合:UWB终端与边缘计算结合,通过分布式解算引擎实现定位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安全传输。
- 应用场景:
- 化工园区人员定位:通过穿戴式终端M5Ⅱ与基准站协同,实时监控作业人员位置并触发越界告警;
- 智慧矿山:北斗三号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结合,构建车路协同位置服务生态。
- 低成本广域覆盖:RFID与蓝牙AOA的互补
三、未来趋势:技术普惠与生态构建
- 消费级市场爆发:
- 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将覆盖手机、单车、可穿戴设备等终端,预计未来3年实现规模化应用;
- UWB芯片价格降至1-2美元,推动智能手表、智能门锁等消费电子设备集成高精度定位功能。
- 行业生态整合:
- 千寻位置通过“云+端”框架与国密数据加密传输,构建安全智能的位置服务生态;
- 合众思壮以“场景需求为导向”,推动车载人员定位从行业专属走向规模化应用。
- 技术伦理与隐私保护:
- 定位数据的使用需明确边界,避免滥用(如员工监控过度化);
- 行业需制定数据安全标准,保障用户隐私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