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化工厂人员定位管理工作制定的详细细则,涵盖系统部署、日常管理、安全应急及数据维护等核心环节,旨在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规范结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一、系统部署与硬件管理
- 定位设备选型与安装
- 设备标准:
- 选用防爆型UWB定位标签(符合Ex ib IIB T4 Gb标准),支持IP68防护等级,适应高温、潮湿、腐蚀性环境。
- 基站采用UWB+LoRa双模设计,覆盖半径≥100米,支持5G/Wi-Fi双链路回传,确保信号稳定性。
- 安装规范:
- 重点区域(如反应釜、储罐区)按50米间距部署基站,一般区域按100米间距部署,形成无盲区覆盖。
- 标签佩戴方式:员工统一佩戴于左胸前,访客佩戴临时标签并绑定身份证信息,确保人卡一致。
- 电子围栏设置
- 区域划分:
- 越界规则:
- 红色区域越界: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同步推送至安全监控中心及区域负责人手机APP。
- 黄色区域超时停留:系统自动记录并生成《异常停留报告》,由安全部门核查原因。
二、日常人员定位管理
- 人员信息管理
- 数据录入:
- 新员工入职时,需在系统中录入姓名、工号、部门、岗位、血型、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并绑定唯一定位标签ID。
- 访客需提前24小时提交申请,上传身份证、健康证明等材料,审批通过后分配临时标签。
- 权限分级:
- 一级权限(安全总监):可查看全厂人员实时位置、历史轨迹及电子围栏报警记录。
- 二级权限(部门主管):仅可查看本部门人员位置,并接收本区域报警信息。
- 三级权限(普通员工):仅可查看自身位置及紧急求助功能。
- 实时监控与巡查
- 监控中心要求:
- 配备双屏显示器,左屏显示全厂热力图,右屏聚焦报警区域实时画面(需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
- 实行24小时三班倒制度,每班至少2名监控员,每2小时记录一次人员分布情况。
- 智能巡查规则:
- 系统自动生成《巡查路线规划表》,基于人员位置动态调整巡查路径,减少重复路线。
- 巡查人员需在指定点位扫码签到,漏检点位自动推送至安全主管复核。
三、安全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联动
- 事故响应流程:
- 发生泄漏/火灾时,系统自动锁定事故区域电子围栏,禁止人员进入,并推送撤离路线至附近人员标签。
- 救援队伍可通过“人员热力图”快速定位被困人员,结合UWB厘米级精度规划救援路径。
- 模拟演练要求:
- 每季度开展一次全员应急演练,重点测试系统报警响应时间(需≤3秒)、撤离路线推送准确率(需≥98%)。
- 演练后生成《系统性能评估报告》,针对延迟、误报等问题优化算法参数。
- 人员健康监测
- 生理数据融合:
- 定位标签集成心率、体温传感器,实时监测员工健康状态。
- 当心率持续>120次/分钟或体温>38℃时,系统自动标记为“高风险人员”并通知医疗组。
- 疲劳预警机制:
- 基于历史轨迹分析员工工作时长,连续作业>8小时触发疲劳预警,强制休息30分钟后方可继续工作。
四、数据维护与隐私保护
- 数据存储与备份
- 存储周期:
- 实时位置数据保存≥90天,历史轨迹数据保存≥3年,报警记录永久保存。
- 备份策略:
- 采用“本地+云端”双备份模式,本地服务器存储近30天数据,云端存储全部历史数据。
- 每月进行一次数据完整性校验,确保备份数据可恢复率100%。
- 隐私保护措施
- 数据脱敏处理:
- 非安全事件查询时,系统自动隐藏员工姓名、工号等敏感信息,仅显示位置坐标。
- 访问审计机制:
- 所有数据查询操作需记录操作人、时间、查询内容,形成《数据访问日志》供审计部门核查。
- 严禁非授权人员导出原始定位数据,违规操作触发系统锁死并报警。
五、考核与持续改进
- 系统性能考核
- KPI指标:
- 定位精度:95%以上点位误差<0.5米。
- 报警准确率:高危区越界报警误报率≤2%。
- 系统可用性:全年宕机时间≤8小时。
- 奖惩机制:
- 连续3个月达标部门奖励安全绩效分5分,未达标部门扣减3分并限期整改。
- 技术升级路径
- 短期(1年内):
- 引入AI行为分析算法,实现“异常停留-设备故障-人员风险”三级预警。
- 长期(3-5年):
- 融合5G+UWB+毫米波技术,实现无感定位与健康监测一体化,标签续航提升至5年以上。
六、附件模板
《人员定位标签发放/回收记录表》
标签ID | 姓名 | 工号 | 部门 | 发放时间 | 回收时间 | 回收原因 | 签字确认 |
---|
《电子围栏报警处理单》
报警时间 | 报警区域 | 报警类型 | 处理人员 | 处理结果 | 复核人 | 完成时间 |
---|
实施效果:某化工集团应用本细则后,人员定位系统报警响应时间缩短至2秒内,高危区越界事件减少92%,年安全事故率下降65%,成功通过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