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国家标准与管理制度解析
一、国家标准:技术框架与安全底线
我国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国家标准以AQ 1119—2023《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为核心,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等文件,构建了覆盖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的全流程规范体系。其核心要求包括:

- 定位精度与可靠性
- 静态定位误差:最大不超过0.3米(精确定位系统需通过现场检验验证)。
- 动态定位误差:最大不超过7.3米,适应井下人员移动场景。
- 抗干扰能力:系统需通过电磁兼容性测试,确保在瓦斯、粉尘等恶劣环境中稳定运行。
- 备用电源:主电源断电后,备用电源需支持系统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
- 功能完整性
- 实时监控:显示井下巷道分布、设备状态、人员位置及滞留信息,支持超时滞留、区域超员报警。
- 轨迹回放:可查询任意人员的历史活动轨迹,为事故调查提供依据。
- 紧急呼叫:支持双向呼叫功能,井下人员可向地面监控中心发送求救信号。
- 电子围栏:对限制区域(如盲巷、采空区)设置虚拟边界,未经授权进入时触发报警。
- 数据安全与兼容性
- 数据存储:地面中心站主机数据需保存半年以上,故障时信息丢失时间不超过5分钟。
- 联网功能:支持通过客户端或网络查询监控信息,并具备权限管理功能(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
- 设备标识:所有定位设备(基站、识别卡)需具备“MA”标志证书,确保符合矿用产品安全标准。
二、管理制度:从安装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严格的管理制度,涵盖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日常使用、维护检修、报废更新等环节。以下为关键制度要点:

- 设备采购与安装
- 选型原则:优先选用技术先进、兼容性强、稳定性高的设备,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 安装规范:
- 基站应布置在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的位置,距底板高度不低于300毫米。
- 巷道分支处、重点区域出入口需设置读卡器,监测人员出入方向及区域停留时间。
- 电缆需具备防雷措施,接地电阻小于5Ω,确保系统抗干扰能力。
- 人员管理
- 识别卡发放:
- 新员工需完成岗前培训(不少于72小时)并签订劳动合同后,方可申请领取识别卡。
- 识别卡信息需与员工档案关联,包括姓名、工种、卡号、身份证号等,确保唯一性。
- 使用规范:
- 运行维护
- 日常巡检:
- 监控中心需24小时值班,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记录报警信息及处理结果。
- 每月对系统进行全面维护,包括设备清洁、线路检查、电池更换等。
- 故障处理:
- 故障发生后,值班人员需立即通知调度室及维护人员,并在2小时内启动备用设备。
- 维修后的设备需进行性能测试,合格后方可下井使用。
- 报废更新
-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设备应申请报废:
- 超过规定使用年限(通常为5-8年);
- 修理费用超过设备原值80%;
- 严重失爆或受意外灾害损坏无法修复;
- 不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
三、实施案例:嵩山煤矿的管理实践
嵩山煤矿通过以下措施落实国家标准与管理制度:
- 技术升级:采用UWB(超宽带)定位技术,将静态定位精度提升至0.2米,满足精确定位需求。
- 系统集成:将人员定位系统与门禁系统、视频监控、气体监测联动,实现“一张图”管理。
- 培训考核: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确保系统规范使用。
- 应急演练:每季度开展一次应急响应演练,检验系统在事故中的可靠性,提升救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