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的升级改造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需结合先进技术、政策要求和实际应用场景,从技术、管理、系统集成等多维度进行优化。以下是具体的升级改造措施及分析:
一、技术升级:引入高精度定位技术
- 采用UWB(超宽带)技术
融合多源定位技术

二、系统集成:实现多系统联动
- 与安全监控系统集成
- 联动功能:将人员定位系统与瓦斯监测、通风监测、视频监控等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动报警。
- 应用场景:当瓦斯浓度超标时,系统自动锁定该区域人员位置,并推送撤离指令。
- 与应急救援系统联动
- 应急响应:在事故发生时,系统自动生成人员分布热力图,规划最佳撤离路径,并通过井下广播系统定向发布逃生指引。
- 救援支持: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定位和被困人员位置信息,提高救援效率。
三、功能优化:提升系统实用性和智能化水平
- 增强电子围栏功能
- 动态围栏:根据作业需求动态设置电子围栏,限制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 违规报警:当人员越界或长时间滞留时,系统自动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
- 增加智能巡检功能
- 巡检管理:通过定位系统记录巡检人员的巡检路线和时间,确保巡检任务落实到位。
- 异常预警:对未按规定路线巡检或漏检的情况进行预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 支持历史轨迹回放
- 数据分析:存储人员历史轨迹数据,支持按时间、区域、人员等条件查询和回放。
- 事故调查: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企业改进安全管理措施。
四、硬件升级:提升设备可靠性和适应性
- 采用防爆、防水、防尘设备
- 设备选型:选择符合煤矿防爆标准的定位基站和标签,确保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
- 防护等级:设备防护等级应达到IP67及以上,适应井下潮湿、多尘环境。
- 优化基站部署方案
- 覆盖范围:根据井下巷道布局,合理部署基站,确保无定位盲区。
- 冗余设计:在关键区域部署备用基站,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定位中断。
五、管理升级:完善制度与培训
- 制定系统使用规范
- 操作流程:明确人员定位系统的使用流程,包括标签佩戴、数据上传、报警处理等环节。
- 责任分工:落实系统管理责任,确保各部门协同配合。
加强人员培训

六、政策与标准:符合国家监管要求
- 遵循国家标准
- 技术规范:系统升级应符合《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等相关标准。
- 安全认证:设备需通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认证(MA认证),确保合法合规使用。
- 响应政策要求
- 智能化建设:结合国家煤矿智能化建设政策,将人员定位系统纳入智慧矿山整体规划。
- 数据共享: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实现人员定位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共享。
七、案例参考:成功实践与经验借鉴
- 麟北煤业园子沟煤矿
- 升级措施:采用UWB精确定位技术,实现静态定位精度不大于0.3米,动态定位精度不大于7.3米。
- 成效:提升了矿井应急管理水平和智慧矿井建设能力。
- 甘肃省某煤矿
- 升级措施:从区域定位升级为精确定位,采用厘米级高精度UWB定位技术。
- 成效:实现了从“面”到“点”的定位跃进,提升了安全监控和管理效率。